利達集團ESG及投資者關係高級主任 李穎琳 (Vicky Li)以專業評核的角度講解ESG的3個元素:環境、社會、企業管治,為何在投資上要留意ESG?查看ESG報告時有什麼要留意?世界和香港的ESG的發展情況又如何?Vicky為各位關注新世代投資大勢的你一 一說明。
智識ESG 第2集
嘉賓:利達集團ESG及投資者關係高級主任 李穎琳 (Vicky Li)
ESG的範疇涵蓋環境、社會、企業管治,為何如此重要?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的3個元素:環境、社會、企業管治,每個方面的延伸範疇是非常仔細,當要檢視一間公司進行ESG的評分,分野大致如下:
環境(Environmental):指氣候變化,無論天氣或者環境上,資源運用、廢物利用、污染、森林開伐等均屬此類,而氣候變化再拆分成碳權 (Carbon credit)、碳排放、水資源處理 (天然食水及循環再用;
社會(social):社會層面基本上涵蓋所有關於整個社會及自身問題,譬如人權、勞工情況 (如小朋友勞工)、工作環境、員工福利均是為社會做事,或者一間公司如何去回饋社會及貢獻,均在屬社會的部分;
管治 (Governance):包括公司管治會較多,整個公司管理層的透明度 ,如有否貪污、管理層和員工薪酬比重幅度是否合理?(員工薪酬放在「社會」,而管理層就「管治」) 、管理層男女比例、學歷等。為何管理層方面男女比重?希望公司決定政策時可以平衡,若政策過度追求效益不夠人性化,會危害公司的長遠管治。另外,管理層學歷背景也應該保持均衡,譬如一間食品公司不可以全部管理層背景只側重市場學或食品,當中有人讀營養學、讀新聞系、讀財經科更理想,可以防止某方面知識偏頗。再者,如何跟其他公司合作、如何配合政府政策、稅務政策等也是管治層面會檢視的細項。
比較企業社會責任 (CSR)和的ESG的範疇
由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 現變成現在的ESG變相擴大並深化了其範疇,更具體地說明一間公司在「環境、社會、管治」相關方面,有比較具體的指標讓投資者參考,從檢視一間公司在ESG或CSR的表現,讓投資者更容易衡量,從而作出投資決定,因為一間公司的管治或管理層表現不理想,會影響公司的盈利。
李穎琳舉例說明:「假設一間食品公司,決策缺乏人性化,可能在短期賺錢,但欠缺「人情味」長遠地可能引申出員工對公司欠缺歸屬感,員工流失量高會影響到公司營運成本。又或者這間食品公司為節省成本以殘忍手段屠宰豬隻,這樣除了在公司層面,外界的投資者或市民知道後可能會罷賣,從而影響公司盈利。以上的例子就是當ESG做得不理想,有機會影響到公司多了影響公司營運的風險。」
曾有一間世界性級連鎖咖啡店曾經出現ESG危機問題,由於採購咖啡豆時沒有維持一個公平處境,剝削咖啡農利益,甚至在採購咖啡豆影響環境生態,因而一度被市場唾棄。「這些也是在評估ESG時,投資方會關注的部分,尤其食品公司或誒食品連鎖店會更留意。「例如評估某超級市場品牌,會關注採購食物、原材料採購情況,如有賣咖啡產品有否購入「公平競爭、公平交易」的貨品?採購咖啡豆時,有否做到所有農夫透過公平批發或者公道價錢?也要做到栽種咖啡豆時不會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情況等。」
ESG是否只限於係發達國家出現?發展中國家如何自處?
ESG在成熟國家現時的發展上當然做得較好,發展中國家也慢慢去追趕進度了。但有部份發展中國家,可能未發現到ESG發展有不公平情況,所以要靠已發展國家、公司做好ESG,從而幫助未發展國家。「譬如採購豬肉時,選用在非洲一些比較貧窮的國家,並利用技術或資助,幫助他們使用科技去養豬,或資助農夫謀生,這些也是發展成熟國家可透過ESG幫助未成熟國家的方法。」
作為資方/管理層,為何要顧及ESG?
ESG說穿了就是要「發財立品」,如果公司只顧盈利,不去回饋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世界不會進步,市場也不會擴大。如果可令世界更美好,幫助未發展國家一起進步成長,可以擴大公司覆蓋同時有利營商環境,做得更好,即是公司賺錢同時幫助他人。另外,有些人可能以為ESG只是一個金錢投資指標,試想一下如果公司不做ESG,對環境或社會不斷有破壞,最直接受影響是你自己的日常生活,特別在近年可能因新冠疫情,大眾更留意環境的重要性,明白到如果「環境」出現問題,如疫情就是不可抗力,如果公司不去做好ESG去改善環境,未來的路就會更辛苦,連營商環境也會更難行。
而在營商方面,ESG對於一間企業,除了交ESG報告之外,還有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已不是十年八年前常常講到的種樹,在ESG的範疇漸漸已經越來越擴展。
ESG在外國發展情況如何?香港的ESG算成熟嗎?
ESG在外國發展已趨成熟,無論是歐洲、美國或澳洲的ESG已經走得很前,這方面可從ESG和 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數量看到,在美國,合資格或者認可的在過去兩年的升幅以倍升計,甚至乎資金流入量已超過成5倍多﹔在澳洲,也有超過兩倍多,可見全世界的「聰明」錢流向跟ESG元素有關,全球發展是大家憧憬要放在EGS元素的股份或者產品去做。
在香港,不少企業管理層也開始踏出第一步,但除了遞交ESG report外,其他ESG發展還未成熟。就ESG 報告披露詳細程度,無論香港還是國際,暫時還是有待改善,而且沒有一個共識的標準來規範披露內容仔細標準化。「雖然聯合國在可持續發展列明了十多項的目標,如海洋生物、貧富懸殊方面等的措施,所以在不少企業的ESG報告也列出在ESG發展已經符合了那些標準,譬如「碳排放」某些公司會列明碳排放總共有多少,有些公司會拆分成其實3個範疇去描述碳排放。
「現在的標準只要求公布碳排放總量就可以,但沒有標明一定要寫明細分不同範圍,排放的各項明細。如果仔細去觀察一間公司的排放數據,如範疇1是用電量或資源上運用量、範疇2消費其他公司的用電、範疇3其他合作商公司的碳排放用量,作了簡單的劃分。」香港有些公司大致會寫合成一個總碳排放量、少有有細分幾個碳排放量列出,會定下目標如盡量去管控並減少。即使是香港比較大型的公司,其實也不一定會特別指明。「我個人認為香港要求企業托提交的ESG報告,雖然有標準但其實暫時未有仔細引導企業應該要披露什麼仔細,是暫時一個比較難的挑戰。」
另外,當企業公司之間欠缺標準,要披露時候做ESG評分時,就有機會出現落差。「譬如A食品公司,完全沒有想過棄置垃圾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準就沒有寫出來,但另一間B公司卻認為棄置垃圾要披露就寫出來,當一間國際評級機構公司要評定兩間公司ESG表現,A公司可能因為沒有披露令評分被調低,反而有披露的B公司分數就調高,但實際上可能B公司棄置垃圾數目比A公司更多或者處理得不理想,但卻因為沒有披露,令到評分出現落差。」
幸好,隨著現在的發展企業傾向用聯合國的SDG個標準,也會參考不同公司的報告披露的內容,再逐項去撰寫報告,投資者就可以去藉報告去了解該公司ESG,因為「其實不同行業的ESG的內容也有不同,譬如能源公司,當然要看「E」的部份﹔食品公司就是「S」或者「G」的部份會較著重,所以要因應自己要分析的公司是屬於該類型,再分析其ESG的部分。」
ESG報告是否越詳盡越好?
ESG報告的詳盡並不是最重要,報告能仔細披露細項當然最好,反而要留意內容有沒有「水分」。「做一個全面的ESG分析,多會同時用幾間公司作比較。譬是地產公司,會比較不同公司施工時如何挖土、如何去保護周邊環境,除了今年的ESG報告,可能去年的也一要一應比較。因以前可能定下目標,希望在下年做得更好,評估時也要看看企業有沒有達成當年的目標。」如果目標不能達成,即使寫得再詳盡,也不代表該企業有改善。
在投資角度,企業在ESG的「管治」層面可以做什麼?
ESG中的「管治」很重要,而一個好的管理層,當然有責任令公司在做任何決策時候會處理得更好,以及令政策更有彈性。「譬如當疫情來襲或政策打來,如果公司管理層是理想的管理層,如男女平等、有良好及多元知識背景、不同年紀,政策靈活性可以做得更好,在任何環境之下,也會有一個更好的決策,防止不必要風險。如僱主向來待員工不薄,就不用擔心員工會罷工抗議,令到公司名聲受損;又或者譬如碳權 (Carbon credit)政府突然要收費,如公司又做好管控,就可以避免因為政策規定而罰款。」
在投資角度,當一間企業做好ESG有機會在面對減少好多不必要風險之餘,加上當市況動盪的時候,抗跌力也會相對地提高。而且ESG已成世界大勢,在香港的ET正在發展,日後將有更多產品,而且政府亦有推出綠色債券,一般的市民也可以留意到ESG發展已經起動。
—————————————————————————–
【智識ESG】
主持:林淑敏
ESG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這3個英文單字的縮寫,被當作衡量一間企業永續性的指標。EGS涵蓋範圍廣泛,同時也被視作為公司管治的其中一種。
ESG概念最早於2004年由聯合國《Who Cares Wins》報告中正式提出,在歐美國家已流年數年,而香港投資界及上市企業亦開始大行其道,自2020年7月1日或之後開始的財政年度起,香港上市公司須在ESG報告中披露更多信息,刊發報告的時限也縮短為其財政年度結束後五個月內。
【智識ESG】讓聽眾更加了解相關範疇,並尋找更優質及多元化的投資機會。
#利達集團 #李穎琳 #ESG報告#碳權 #Carboncredit #碳排放 #綠色債券#ESG #碳中和 #碳達標 #氣候危機#氣候行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環保能源#環保#社會責任 #企業管治 #Environmental #Social#Governance #智識ESG #新城財經 #財經直播 #新城財經台 #metroradio #metroradiohk #metroradiohongkong #metro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