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人在問用什麼貨幣買保險比較好,港幣好還是美元好?以前因為港幣與美元掛鈎,大部分人也不太在意是用那一個貨幣去購買保單,保險經紀拿出來的是港幣便買港幣單,是美元便買美元單。但最近在經濟及社會不穩定下,很多人說港幣保單並不穩陣,又有人說美元保單如果脫鈎又會供唔起,究竟如何選擇好?今天跟大家講解一下。
先從投資角度去看看,保險公司在收到客人的保費後,他們會先抽起保險成本及其他開支 (包括行政費用及佣金等) 後,其餘的會去做再投資 (Reinvestment),投資後的收益會分保證及非保證的部份回饋給保單持有人。一般國際性保險公司的再投資都是跨國在環球投資,因為只有環球的再投資才可更有效分散風險及增加回報率。
換句話說,保險公司收取客人的港幣後,其實到最後都會轉換成美元,將美元投資到全世界的地方,他們將賺取的美元最後再轉換為港幣,回饋保單持有人,因為中間牽涉兌換同時亦需要對兩個貨幣做對沖 (雖然是有聯繫匯率,但做對沖仍然是有成本的),因此港幣單的成本較高,代表了回報率有機會比美元保單為低。
另一方面,大家都擔心的是港幣跟美元脫鈎,擔心脫鈎後港幣大幅貶值。如果真的發生怎麼辦?以下用一個例子跟大家研究一下。假如客人每月收入為2萬港幣。一年收入是24萬,若用十年的年薪作標準買一份人壽保單保額就會是240萬港元。如果是美元保單的話,客人將會買大約30萬美元保障額的人壽保單。假設脫鈎後美元勁升10倍 (誇張手法),客人的保障額將會提升10倍,30萬美元由原來240萬港幣躍變成2400萬港幣的保障額。
在這個情況下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已經供款完畢,恭喜!恭喜!客人賺取了10倍的保額。第二,客人還在供款,而脫鈎後保費就會增加10倍,若客人能負擔脫鈎後的保費則變成把保險買大了。若客人不能負擔尚未完成的保費,其實也不需要擔心,只需要將保單減額,由本來購買的30萬美元保障額變為3萬美元,這樣客人的保障額就會由當時的2400萬港幣減為原本的240萬。
基於我們大部分人的薪金也是用港幣結算,花費也是用港幣,所以對保障是完全沒有影響。當然因為港幣貶值所引發的通貨膨漲等問題仍然要面對,但這是關係美元及港幣的對換,與保險無關,所以對客人保單操作其實影響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