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睇報告、睇數據屬於基本功,但數據歸數據,可能會有滯後。親身落場觀察,又會否是更好的方法?
有銀行家八年前放棄高薪厚職,隻身到越南。所謂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目的當然是爭取更大的一片天。當年他看到越南的發展勢頭,尤如未發力的北京、上海,當地人口多又年青,又可以買地投資,有著長遠的發展空間,可以大展拳腳。
13年前越南連一家便利店都沒有,做這門生意理應是最賺錢。但是當地人會跟你說士多又多又方便,便利店沒前景。誰不知八年後的今日,越南已有數百家便利店,可惜當年不容易找門路,這門生意非人人做到。
不過新興市場好在機會多,做生不如做熟,有人引路自然會事半功倍。決心建立自己生意的銀行家,在朋友協助下,開了店做當時越南人未見過的港式雞蛋仔,其門如市。另一邊同時在生意伙伴的協助下買樓買地,部署長遠發展房地產。至今,銀行家已有一隻越南房產投資概念的基金,另一隻以租務及地皮回報為主的基金亦密鑼緊鼓。由此可見,有客觀的發展空間,有人脈鋪橋搭路,最重要還有眼光,選對的生意選對的合作伙伴,已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