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最近流行的自住物業收租投資法

18-03-2021
property

樓市專家湯文亮曾經講過,香港有六成物業沒有按揭,而六成樓宇沒有按揭其實是一個安全比例,基於樓宇按揭比例越低,承受樓宇下跌的能力就越大,承受能力越大就越難大跌。


這個觀點非常好,但如果樓宇是作投資用途,香港的租賃回報實在是非常低,在亞洲地區由尾數返轉頭僅能排尾四,最差為韓國,尾二是台灣,尾三是中國內地,香港緊隨尾四,數據指出現時香港的市中心及市中心外住宅租金回報率分別只有1.62%及1.74%,日本及新加報的租金回報均比香港為高。意味着,投資房地產,是等升值多過等租金回報。


市中心的回報率用1.62%作比較,等同於最近飆升的美國10年期債券也是1.6%左右。實在是非常之不吸引。換句話說,投資房地產最看重的是資產升值,而並非看重租值回報。


最近跟一位房地產高手聊天,他預測今年全年的樓市有3-5%的升幅。基於我不是地產專家,我不敢評論,但我同意全球的量化寬鬆,絕對會導致資產價格飆升,甚至引致通脹。引致通漲這個部份留待下次慢慢詳談。


但水漲船高這個道理卻很清楚。不斷印銀紙,在水浸的情況下,資產就像一條船一樣很難沉下去。至於移民潮,失業率上升等等因素,似乎未有大幅拖低樓市,他認為就算是去年三月,美股大瀉觸及熔斷機制下,樓市平均也是下調了10%而已。而似乎經濟下滑壓力在未來亦很難進一步惡化。

無論如何,在超低利率環境下,聯儲局將於香港時間3月18日凌晨公布議息結果,並發布最新經濟預測。聯儲局早前開始提出「平均通脹目標」策略,即容忍通脹在某段時間高於2%。換句話說,即是確定了繼續量化寬鬆的明確目標,大部份專家也認為量化寬鬆會維持至最少明年也不會有大改變。因此低息環境將會持續下去,利息平,供樓平,樓價更難大幅下調。


就算同意了樓價未必會大幅下調,但物業收租回報偏低這個始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讓很多拿着現金的投資者止步。除了租金回報低之外,買樓收租同時亦有很多成本包括差餉,管理費,地產佣金,空租期等等。但如何可以擴大租金回報率。坊間最近興起了一層樓兩個租客的投資策略。對於持有物業的業主,又興起了自住物業收租策略。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把自己(沒有按揭的)的物業,做一個物業按揭套現,用這筆貸款做一個高息投資賺取息差。


用一個實例試試解釋一下,2008年陳先生一手買入「首都」705呎實用面積單位自住,買入價當年為483萬。到今年銀行估價市值以達950萬。假設陳先生已經沒有按揭在身,他可以做物業按揭貸款,最高可以按60%一按或500萬(以較低者為準)。在這個例子中,陳先生可以輕鬆加按套現拿200萬現金,現時按揭利率約為1.6%,用供樓年期30年計算,每個月供樓需要月供$7,000。做完按揭之後,把提取的200萬現金放到一些高息投資中就可輕鬆賺取息差。


以保險公司及銀行也經常推介的派息基金為例,假設每年派息7%的話,每月可以收取$11,666 的基金利息,扣除每月按揭供款的$7,000 ,可以額外增加利息收入$4,666。因為按揭供款是還息還本,五年後,按揭結餘應從200萬降至約173萬。貸款額減少導致資本增加了$270,000。


另外每月賺取$4,666的息差,5年總共提取了$280,000。兩項收益加起等於$550,000。(實際情況,因基金價格會改變,派息於5年間亦有高有低,這個真實例子最後增加了60多萬)在這個情況下,陳先生就可以把自住的物業,把自己無形的一間房間分租出去,每個月收取租金$4,666,五年間未計物業增值,輕輕鬆鬆多賺了50多萬元。這就是最近很流行的自住物業收租投資法。


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始終是投資於基金賺取利息回報,基金本身的價格是有波動的,以往成功能做到不代表未來也能成功做到。所以這個計劃是有一定風險的,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找一個資深的財務策劃顧問,仔細研究一下每一隻派息基金的利與弊,從而作出風險評估,再考慮用什麼工具去賺取息差甚至乎適合不適合做這個息差投資法。


(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 不應視為專業及/或法律意見。任何人士在需要時應自行尋求認可專業人士及/或律師之意見與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