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傳承的定義是什麼?傳承生意還是經營之道?營商之道?還是資產?一提及傳承,普遍大眾會首先想到有形資產,即是資產。在傳承過程當中,因為關乎家族和企業,使傳承難上加難,因此是必定會牽涉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
陳裕光博士對家族傳承的研究
陳裕光博士作為傳承學院榮譽主席,亦是今年大灣區保險業大獎香港站其中一位評審,他是一名跨行業人士,曾擔任城市規劃、餐飲業、地產行業、推廣家族傳承、婚宴市場等的工作,而最為人熟悉就是陳裕光博士曾是快餐集團大家樂的前主席。
陳博士於2016年卸任後便活躍於地產行業,並大力推廣企業家族傳承,他於退休後從書本中和自己海量式的研究後發現家族企業在世界經濟體量佔接近七成,無論在美國話事香港,大部分都是由家族企業帶領市場茁壯成長。
但話雖如此,真正在中國內地或香港本土,超過二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並不多,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年,現在差不多是家族企業的高峯,因為家族企業大多有二十至三十歲開始打拼,拼搏至今都已大約是六十至七十歲了,他們基本上都需要考慮傳承這個方案。
傳承「富不過三代」?
社會上一般較著重有形資產的傳承,使無形資產傳承被放在一旁,而造成「富不過三代」的情況出現。「富不過三代」並不是中國人獨有的,根據文獻記載,蘇聯、英國、美國、西班牙亦有同樣的諺語,這可以清楚知道其實財富是很難「過三代」的。歷史人物曾國藩曾講過:「財富是很難『過三代』,耕種都很難『過三代』,詩書可以『過三代』,道德可以『過十代』。」可想言之,價值觀的傳承是傳承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鋪養三代?「磚頭」可代代相傳?
陳博士認為傳承不能夠只講理念,有形資產例如「磚頭」、買賣房屋、地產等都擁有傳承的意味,子孫擁有實物是資產配置的一種,當然除了「磚頭」,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去做資產配置。現今的保險公司會照顧客户的各種需要,同樣亦重視資產傳承和資產配置。
為什麼選擇保險作為配置的工具?
保險有槓桿的效用,就等同銀行為何會願意借錢給購買了大額人壽保險的人,以人壽保險作借貸。人必定會有死亡的一天,死亡後的保險金便會歸還給銀行,對銀行而言基本上是無風險,對借貸人而言又可以做到槓桿效用,子孫又可以得到較大額的分配,因此保險其實是一個「三贏」的產品。
提及保險,陳博士表示自己也有購買人壽保險,他稱大部份人購買人壽保險均希望自己去世後分配給子孫,但他則認為直接按遺囑分配資產給子孫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很多時候談及分配,並會出現公平的問題,透過購買大額人壽保險,可以發揮「合」的作用。
「合」的作用即是指一個家族中,有些事情是應該合作的,包括慈善、健康問題、家族旅行、甚至替子孫購買人壽保險等,都需要牽涉金錢。舉一例子,用幾千萬購買一份幾億元保障的大額人壽保險,這個理念就是希望透過此行為讓子孫知道自己是用生命去灌注到資產當中,將來子孫享受時便會想起長輩的付出,使其意義更加重大,假如只是按遺囑分配資產的話,便會失去「合」的價值。
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