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好壞,最重要並非已完成溝通工作,而是待人的態度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老祖宗的智慧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與人之間關係良好。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靠專業知識,而85%則要靠人際關係和為人處世的技巧。」真這麼重要嗎?
儒家把人際關係概括為5種,稱為「五倫」,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實際社會的人際關係,細分則遠超此5種關係,至少還包括親戚(含親屬關係)、師徒、鄰里、同事等。人際關係的好壞,乃人生發展和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故學會正確為人處世之法,有利於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涉及到溝通、合作、信任、尊重等方面。一個人如果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機會和支持,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就感。相反,如果一個人與他人關係緊張或衝突,就會影響他的心理狀態和工作表現,甚至可能失去一些有利的條件和機會。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為人處世的根本在於「誠信」二字。誠信乃立人、立業、立國之本。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興,國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寧。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業而言,誠信乃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為彼此正常的生活秩序等。故誠信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準則。故誠實正直地對待他人,不說謊、不欺騙、不背叛,保持自己的信譽和形象。
人際關係的好壞,最重要並非已完成溝通工作,而是待人的態度問題。古代先賢主張以仁愛之心待人,與人為善,待人以德。
最後欲善處人,當善知人。要與人建立和諧、良好的關係,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必須善於處人,而「欲善處人,當善知人」,即需要理解人的需求、願望、情感、性格等。唯有知人才能善任,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有些人只關心自己利益與地位,在與人交往時不傾聽別人意見,也不了解別人的利益、願望和需求,這樣不可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還可能引來別人背後的痛擊。
這是一門活到老、學到老、悟到老的學問,是人生的一種體驗式課程。
【關於 #龍稱】
佛教徒。龍天護法之象,心法相稱之本。少年時移居香港,高中開始接觸財經訊息並學習投資,至今凡三十年。投資既是個人興趣,亦為終身事業。曾任職於《信報》,與曹仁超先生結下忘年之交,有師徒之情。後曾就職於歐美投資銀行。
財富多寡與否在因果,也在心量,因果展現為運氣與能力,心量可改理解為布施、渴望、蓄水池等等,心量越大,福報也越大。在每一個當下把握主動,以積極態度守護財富乃至人生愿望,財富增長、心想事成是必然結果,也能為有緣人帶來光明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