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正處於十九世紀以來的第三次能源轉型。第一次能源轉型,是指植物能轉為燃煤發電;第二次是指以化石燃料取代煤炭;至於目前的第三次轉型,是指以可再生的潔淨能源,來取代污染性較高的化石能源,使其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
對於很多國家如印度、歐洲及中國而言,這次能源轉型,是頭等大事。除了防止 溫室效應、令全球可持續發展之外,俄烏戰爭之後歐洲出現的能源危機暴露了過 度依賴外國能源的危險性。為免受制於人,能源就要自給自足。
中國是個「多煤少油少氣」的國家,但煤炭有局限,高污染等各種問題非常嚴重。 然而,在國家政策重點扶持下,中國的能源局面今非昔比。在《第十三個五年計 劃》期間,即 2016 到 2020 年期間,中國新能源迅速增長,風力發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光電)每年的新增裝機,分別達到 3044 萬千瓦和 2405 萬千瓦;兩者在總發電量中的佔比,從 2015 年的 4%上升到 2020 年的 9.5%。
新能源至今已發展了近二十年。早期技術還未成熟的時候,仍需巨額的補貼資助。 然而,自 2020 年起,技術趨於成熟,已毋須再依賴補貼,並進入了大規模發展的階段。
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最高峰,並致力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由於水電和核能固有的限制,大力發展風電和光電,是必由之路。現時兩者的發電成本已經低於火電,比起天然氣發電成本就更低,實現第三次能源轉型剩下的問題是布局及技術上的執行問題。就後者而言,可以從供需關係作出相應的考慮。
從需求方的角度而言,電力需求有高峰,有低谷,並不是時刻不變的。針對負荷峰谷的差別,需要調節電力系統來應對。根據2021年的統計,全社會用電量在7至9月及12月處於高峰,在2 至 4月及 11月處於低谷。此外,有研究指出,隨着中國第三產業和居⺠生活用電佔比不斷提升,用電負荷的峰谷差率與峰谷差絕 對值都在不斷增長。以浙江為例,2020 年最大峰谷差達 33140MW,最大峰谷差率超過 50%。隨着使用者電氣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其中電動車取代傳統車是個 例子),這情況可能愈趨嚴重 。
在供應方面,與傳統煤電不同,風電和光電需要看天時,不是「呼之則來,揮之 則去」。中國全年用電情況與新能源發電量均具有周期性。與上述用電量高峰與低谷不同的是,風電與光伏合計發電量在3至 5 月及 11 月處於高峰,在7至 9 月及 12 月處於低谷,兩者峰谷錯位。由於這個錯配,系統需要火電機組和儲能 技術來保障電力供應。當新能源發電低谷月份,需要大量火電機組保障電力供應; 而在新能源發電的高峰月份,則需要更多儲能設施來維持電網安全穩定。
因此,如何把新能源視作主要能源的同時,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性,是目前最必須解決的問題。由於風電和光電的供應不穩,即使他日成為主要供電來源,傳統 燃煤發電的輔助地位仍難以完全被取代。我們認為,未來新能源投資,企業是否 同時具備火電供應能力是重要考慮因素。
發電廠由於發電售價受到規管,不能轉嫁成本予用戶,甚至出現虧損。舉例說, 全國最大的煤電廠華能國際不僅錄得全年虧損,以每股虧損計算,就超過其過去 5 年的每股盈利的總和!煤價在去年下半年急升,發電廠為了避免虧損,願「躺 平」,所以才會出現家居限電的情況。
其後,為應對電廠的龐大虧損,發改委亦採取了相應措施。即使如此,這些大電 廠的煤電生產在今年上半年仍然錄得虧損。隨著煤價長協機制去年下半年的生效, 相信傳統煤電生產商可以取得合理利潤,長遠保障了電力供應的穩定。
這場新能源革命,不僅是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還包括電力的更廣泛使用, 如電動車的普及,逐步淘汰使用汽油的傳統汽車一樣。隨着中國「雙碳」相關工 作的推進,未來電力系統可能會成為能源系統的核心和中樞,走向多網融合。
未來電力網絡不僅僅是連接不斷提升的電氣化的方方面面,還可能跟供熱網路、 燃料網路等現有效互通,即構成一個以電力為核心的能源網路。不只如此,能源 網路可能還要通過數位技術與資訊網、交通網等進行融合,這將會催生很多新的 技術領域和新業態。
心安自在
【關於 #龍稱】
佛教徒。龍天護法之象,心法相稱之本。少年時移居香港,高中開始接觸財經訊息並學習投資,至今凡三十年。投資既是個人興趣,亦為終身事業。曾任職於《信報》,與曹仁超先生結下忘年之交,有師徒之情。後曾就職於歐美投資銀行。
財富多寡與否在因果,也在心量,因果展現為運氣與能力,心量可改理解為布施、渴望、蓄水池等等,心量越大,福報也越大。在每一個當下把握主動,以積極態度守護財富乃至人生愿望,財富增長、心想事成是必然結果,也能為有緣人帶來光明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