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執定唔執?商家市民永恒的經濟衝突

02-04-2024
434643371_399563989381026_1442233022401739249_n

近日面書有一個「執笠關注組」揭起罵戰,一方認為本港店舖執笠結業大增,係因為業主唔肯減租,隨即引起一位業主反擊,半吐苦水認為加租是經營租務成本上升、丟吉是商業決定,更說過去物業租值上升也帶動了一般打工仔加薪。

這位業主的說法是否正確呢?物業租值上升帶動一般打工仔加薪,似乎沒有理論及數據支持了。數據上,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CCL為參考,從2007年至2021年期間,CCL的複合年度成長率約8%,但同期港人收入中位數只由約17500港元上升至約21000港元,複合年度成長率只有1.3%。港人的收入增速,不單止遠低於物業升值幅度,更低於平均每年約3.5%的物價通脹。理論上,租值上升,商店只會衡量是否能把成本轉介消費者,一個方法是加價,一個方法是減成本,即消費者的最終所得減少。若能夠轉介則繼續經營,不能夠則視乎邊際利潤的下降會否令經濟增加值降至零,從而關門大吉。減成本方面,除了是貨品的銷貨成本,當然也包括工資行政等開支。

想深一層,除了總規模擴張外,社會就只是一個零和遊戲,資產階級的所得上升速度較快,自然等於無產階級的所得下降。所以,租值上升,不單止沒有帶動工資上升,反而是限制工資上升的重大壓力。

不過,香港係資本主義社會、崇尚自由經濟,業主是否加租減租、出租或丟吉,的確都是自由商業定價行為,這一點無須爭議。香港人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受益於自由經濟所帶來的好處。亦因此,在自由經濟的驅使下,消費者、甚至店主自然也趨向邊際所得(性價比)較高的深圳。

店家希望賺到錢、交到租、養到伙計,消費者希望性價比提高。難道只能夠靠業主減租?香港人眼前的經濟問題是難解的,大部分人沒享受到租值上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所得被租值及通脹蠶食,但若然租值大降,又很可能會引發全社會出現通縮,屆時別說無人工加,維持就業可能都有困難。

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功能的時候,通過稅收來進行社會資源的二次分配。君不見最提倡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正在大搞社會福利?不過截止目前美國的二次分配是為發債進行,而不是對富人及企業進行大幅加稅,這又形成了美國債務及信用問題。

其實中港的情況也出現在星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兩地一橋之隔,但物價卻往往是三倍之差,加上新加坡的工資水平更高,形成馬拉人都想去新加坡拼博,新加坡人則到馬來西亞消費享受。但問題的徵結是,星馬是兩個獨立國家,兩地既是競爭也是互補,兩國都在維繫自己長遠利益的前提下開放經濟。與之不同的是,中港是一國兩地,甚至粵港之間有從屬關係,要如何在保障本地經濟利益下有節約地開放互融、公平競爭呢?

近日長實低價推售黃竹坑BLUE COAST,樓神甚至拋出「蝕少當賺」金句。呼應了本欄在年初所說:『香港建築成本高昂的原因從來都是一個謎,建築材料背靠祖國,運輸之便利本身就無貴的理由,就把成本因素賴落建築工人身上,那為甚麼人均GDP比香港高出接近五成的新加坡,其每方尺建築成本卻只是香港的一半?供應端決定市場價格,當風向一轉,建築商讓利也是遲早的事。』

近日本港樓市在撤辣後回暖,除了帶旺樓市成交,也帶動了地產從業員的就業和收入,相比三年前買納米樓的年輕一族,我相信現時入市的都是實力人士。但若財務狀況保守、債務比率低的長實也要「蝕少當賺」、逆市平售、加推套現時,小陽春過後,「讓利」滾輪會轉到何時間何行業呢?勸君要枕戈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