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Nvidia)給全球科技公司帶來很多啟發。⽐如,摩爾定律下的持續強研發,再⽐如把產品的科技屬性升級為消費屬性的跳躍,當然還包括⿈仁勳所強調的「如果不全⼒以赴,英偉達將30天內破產」的危機意識和企業家精神。其成功也把⾃⼰市值⼀度推⾄全球最⼤,但接踵⽽來的估值疑問也愈來愈多。
繼6⽉18⽇登頂全球資本市場市值冠軍寶座之後,英偉達未能守住陣地。公司股價震盪回落,表層上看,⾼管頻頻套現、部分投資者獲利了結,是英偉達股價下挫的重要誘因。實際上,其股價持續攀升,雖然未來前景⼀⽚光明,但誰也說不準,畢竟估值超⾼,如何看待是好呢?
回購和增持⼀直是⽀撐美股尤其是科技股上漲的重要動⼒。以回購為例,今年以來,蘋果、Alphabet等科技⿓頭都曾批准了數百億美元甚⾄上千億美元的回購⽅案,減少流通股成為推升股價的催化劑。股神巴菲特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今年第⼀季度也斥資26億美元回購股票。
反觀英偉達,包括公司CEO⿈仁勳、⾸席財務官等在內的⼀眾⾼管多次減持,給公司股價帶來負⾯衝擊。根據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份表格,⿈仁勳在6⽉28⽇至7⽉2⽇出售股票套現約1.69億美元,出售股票價格在118.98美元⾄127.66美元之間。
另⼀⽅⾯,英偉達營收的快速增⻑、健康的現⾦流,以及利潤增⻑,這些都是⽀撐股價⼤幅上漲的堅實後盾。
最⼤的邏輯在於其產業地位。⽬前,英偉達在數據中⼼的AI晶⽚市場約占80%的份額,像OpenAI、微軟、Alphabet、亞⾺遜、Meta等科技巨頭都在爭搶其處理器以⽀援他們的AI模型。這種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當初蘋果發布iPhone 4時的市佔率更誇張。
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在提防AI狂歡後的落寞。以歷史視度看,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時期,主營通信設備的思科,股價也是從2.27美元左右漲到80美元,漲幅接近34倍。雖然從基本⾯來看,思科業績確實也保持了⾼增⻑;但是之後連續數年持續⼤跌,股價腰斬,互聯網泡沫破滅,最終迎來估值回歸。從最⾼超過43倍的股價漲幅來判斷的話,英偉達的股價增幅已經超越互聯網科技泡沫時期的任何美國公司。AI泡沫是否也有破滅時刻,⾄少是回歸理性時刻,也成為市場越來越關⼼的話題。
壟斷往往既是暴利的源頭,也是顛覆的起點。⼀⽅⾯有來⾃反壟斷調查的預期,甚⾄會否⾯臨類似標準⽯油公司⼀樣的拆分命運,尚未可知;另⼀⽅⾯,AI客⼾不願被晶⽚「卡脖⼦」的意願是逐漸增強的,不僅包括微軟等巨頭在斥鉅資投資AI晶⽚,國內也有華為等「平替」⿓頭的銜枚疾⾛,未來英偉達潛在的競爭壓⼒或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