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為什麼淘寶的低價策略無法贏過拼多多

29-07-2024
aa20240729b

我們回顧了淘寶過去的發展,可以看到淘寶和拼多多服務的商家屬性是很不同的。阿⾥系更多是服務於「商家」的經營者,相當於將實體「步⾏街」上⾯的商家搬到網上,他們是屬於零售商,對於零售商來說「品牌價值以及對批發商的議價能⼒」是他們的經營價值,也是他們在售賣同類產品的時候,能有較⼤價差的來源。

對於批發商⽽⾔,阿⾥並沒有在1688 上投⼊太多的扶持,或者說只是較為簡單的成為⼀種線上批發管道,是純粹的To B 業務。通過淘寶、天貓聚集⾜夠多的零售商流量後,再通過1688 這個管道來為批發商匹配這個「零售商蓄⽔池」裡⾯的「⽔」。

過去的阿⾥更多的資源聚焦在能夠產⽣更厚「品牌溢價」的零售商中,零售商「品牌」的構築就離不開S&M 費⽤的開銷,通過差異化的⾏銷,提⾼⼤家對品牌的「接受度」,對於天貓淘寶來說,這些店鋪的S&M 就是他們的收⼊。⽽對於⼤多數的⼩⼯廠⼩作坊來說,他們沒有餘⼒以及能⼒去做這些品牌的構建和開銷,他們更多的關注規模效應下,單位成本下降所帶來的收益提升,效率提升。

所以對於阿⾥來說,創收的價值是偏低的,⽽且對於成熟的店鋪來說,和穩定的供應商合作是合理的趨勢,所以通過線上管道達成的訂單⼀般是低複購的(「第⼀單」試⽤之後,就會達成更多的線下訂單),這也是2B 業務其實對平台⽽⾔,價值沒有2C 的店鋪⾼。

隨著平台的發展,逐漸變得擁擠後,店鋪獲得流量的成本被推⾼,同時,由第⼀批「嘗到螃蟹」的店鋪的推廣下,已經出現了明顯「品牌」效應情況下,⼤店鋪在獲得流量的能⼒(資⾦)以及消費者的偏好傾斜下,中下游以及新進⼊的「店鋪」的進⼊⾨檻進⼀步被推⾼,⽽這些中下游「店鋪」和這些⼩⼯廠⼩作坊是沒有強協同效應的,店鋪的「進貨成本」是⾮線性下滑的,⽽是以某個量級的進貨量梯度下降

的,所以議價權在⼯廠⽅。因此,這些店鋪逐漸的「被優化」,對店鋪來說,關店⽌損是很輕易的,但是對於他們背後的許多相對重資產的⼩⼯廠和⼩作坊,他們是沒有辦法輕易倒閉,他們也沒辦法扶持「淘寶店鋪」去衝擊這些頭部的「店鋪」。拼多多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先,拼多多弱化了店鋪的「品牌」價值,⼯廠或者⼩作坊開店之後不需要對「店鋪」進⾏精美的包裝,⽤⼾也不會特意的到他們的

店鋪裡⾯進⾏商品的挑選,⼤⼤降低了他們直接對接消費者的⾨檻。同時,他們的推廣⽅式也簡單明瞭,店鋪參加「百億補貼」的活動就能獲得曝光和流量,對於商家來說,只需要在GMV 的基礎上⽀付⼀個5%以下的技術服務費,就完成了推廣,簡單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