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常聽到別人形容香港為「彈丸之地」。香港陸地總面積為1115平方公里,約五分之一上海市大,十五分之一北京市大。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這個特別行政區真的不算大。但更有趣的是,在我們這個面積不大的地方上,有超過75%地方是屬於草地/荒地、林地/灌叢/農地/濕地。利用作為住宅用途的土地只佔總面積的6.9%。跟我們同是也面對面積限制的新加坡,他們已利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比例就佔她們的整體面積約14%。這個土地資源分配政策上的差異,就令最終可以用上蓋房的土地資源有著極大的分別,大家平均居住面積在兩個城市中因而亦有明顯的差距。聰明的讀者可能立刻會說,香港一直奉行高地價政策,土地資源當然會奇貨可居,如果不是這樣,你要交的稅款一定遠遠超過現在許多啊。
白吃蓮蓬
世上事確實難以兩全成美?低稅率高地價在過去為庫房累積了可觀的儲備。同時之間,彈丸之地的香港亦成就了數量不少的世界級富豪,若以人口密度計算,香港富豪的比例應是全球之前列。當年看懂形勢的一群人,將這門地產生意推向極致,香港因而連續13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樓價對收入的比率為18.8倍(Demographia 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而且,這發展方式,亦成了不少內地城市的仿效對象,成就了內地版的地產風雲。
這些資產價值擴張帶來的盛勢,亦不可能是白吃蓮蓬的。房地產價格高,令各行各業的經營成本百上加斤,在收入明顯不高漲之際,相應的經營利潤就會偏低。因此,有作者認為,這情況將香港的未來掏空了。現時香港各樣成本高已經是一項不爭的事實,但單單以此就判定香港之未來。只可引用近期裘千丈常用的一句話:「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