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香港人財富,全球第三位》

31-03-2025
a20250331b

最新發佈的《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確實顯示香港在人均財富排名上表現突出,香港以人均淨資產(中位數)為58.2萬美元(約454萬港元)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瑞士68.5萬美元和盧森堡67.8萬美元,超越新加坡48.2萬美元和美國55.1萬美元,過去幾年的疫情影響全球運載經濟能力,香港人就是有獅子山下精神,無論幾許風雨也可以由谷底彈起。

相比2022年,香港人均財富增長5.5%,反映經濟復甦,如股市上升,樓市回穩及資產價格回升的影響,香港高人均財富的驅動因素,房產價值主導,香港房價雖然放緩,但是長期居高不下,又有剛性需求,租金價格過去幾年不跌反升,住宅物業佔家庭資產比例極高約60%,即使房價近年波動,但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估值仍支撐財富數據。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高淨值人群⋯⋯例如投資移民、企業家、新來港的高端人才計劃,這批人士持有大量股票、債券及離岸資產,拉高平均值。統計方法影響人均計算,香港人口僅750萬,又屬於全球低風險、低稅率的國際大都會,少量超高淨值人群,如全球富豪家族成員在香港落戶,建立其「家族辦公室」,並帶入全球資產管理到香港投資顯著拉高平均數。

若公布中位數財富,可能更貼近普通市民真實情況,例如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數約為30萬港元/年,與平均財富差距明顯。與新加坡的對比,新加坡人均財富為48.2萬美元(約376萬港元),略低於香港,但需注意:新加坡政府組屋政策使住房自有率達89%,且房價相對合理,民眾負債壓力較低。新加坡金融資產(如保險、基金)分佈可能更均衡,貧富差距較香港小(香港基尼係數0.539,屬全球最高之一)。

潛在爭議與現實挑戰,貧富懸殊問題,香港基尼係數長期高企,頂層1%家庭可能持有全港47%財富,底層50%家庭資產佔比極低。生活成本壓力大,高人均財富不等於生活品質,香港住房開支佔收入比例超40%,普通家庭流動性資產有限。若港元因聯繫匯率制波動或本地通脹加劇,實際購買力可能被高估。簡單來說就是數字背後的雙面性,國際競爭力象徵意義,高人均財富反映香港作為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和自由經濟體的優勢,吸引全球資本。

但存在結構性矛盾,財富集中於少數人及不動產,普通市民未必受惠,社會流動性不足仍是隱憂。建議讀者結合其他指標,如貧富差距、住房負擔、收入中位數,綜合評估香港真實經濟狀況,而非僅依賴平均財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