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制宜很重要,環境不同,應重點觀察的因子也會改變。華爾街有句彥語「Don’t fight the Fed」,總之股市升或跌,總是與聯儲局的金融政策取向高度相關。過去兩年美股的表現和市場的關注點,有8-9成都是在預測聯儲局的降息時間和幅度。搞得每個月的通脹和每星期的就業數字,忽然成為股市向左走向右走的理據。
不過,大約兩個月前起,佛系在散戶奇兵節目便幾次特別提醒聽眾,市場的significant factor已經改變。不單止通脹和就業數據的重要性下降,就連聯儲局局長鮑威爾的發言,對股市的升跌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原因?美國的經濟體系取向已正式從高度金融化步向實體化,財政政及行政政策上場,其重要性已取代聯儲局的金融政策。所以,當美國財長Scott Bessent 在2月發言美國要排毒、在3月初股市下跌接近一成時又說不理會股市的小波幅,這是股市的右側形成的重要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