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港上具有70年歷史的漁船鴨靈號曾是香港漁業文明的縮影,如今卻成為疫情後旅遊業轉型的實驗樣本。鴨靈號船主鄧添穩在接受新城財經台《企業藍圖》訪問的時候時坦言,鴨靈號承載歷史的帆船,正經歷著從「被動生存」到「主動傳播」的蛻變。透過科技資助,鴨靈號已經建立線上平台,進入內地社交媒體,既方便旅客預定行程,亦能推動鴨靈號被更多的旅客認識。(撰文:朱明亮)
鴨靈號是一艘香港典型的中式三帆帆船,在維多利亞港縱橫近70年。在過去,香港的漁民就是用這種帆船捕魚和生活,因此帆船亦是香港的一個發展縮影。鴨靈號曾經被香港旅遊發展局用作推廣香港旅遊項目。
疫情前,鴨靈號七成業務依賴外國遊客,維港上的帆影是他們的文化打卡點。但疫情之下,當國際航班停擺,鄧添穩發現,香港本地居民和內地遊客對這艘船的認知近乎空白。「香港人知道它卻叫不出名字,內地市場更是零存在感。」他回憶道,通關之後,外國遊客恢覆緩慢,因此他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
要在內地市場宣傳,就要熟悉內地數字宣傳平台以及宣傳方法,例如通過各種社交媒體,用符合當地的語言文化進行推廣,特別是需要用微信小程序來提供服務,這些對於鄧添穩都不僅是資金問題,還是認知範圍擴大的問題。

轉機來自數碼港的「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DTSP),開發了專屬小程序,解決了內地遊客支付難題。更關鍵的是,這個數字化工具成為營銷利器。小程序不僅提供船票預訂,還嵌入了漁民文化故事、歷史照片和互動打卡點設計。
鄧添穩表示, 把船上的漁網、漁夫帽變成拍照道具,遊客可以穿上傳統服飾,在甲板上覆刻70年前的漁民生活。這種氛圍營造讓鴨靈號在小紅書上迅速走紅,相關筆記閱讀量突破50萬。
鴨靈號的轉型不止於科技。疫情後,鄧添穩主動與香港中小學合作推出「海上學堂」項目,將帆船變成浮動的歷史課堂。「學生們在船上學習傳統捕魚技藝,聽船長講述台風中的求生故事。」他透露,這種沈浸式教育已覆蓋超過3000名學生。
同時,鴨靈號成為維港上的「廣告帆船」。鄧添穩與多個國際品牌合作,在船帆上展示動態廣告,不僅帶來收入,更讓這艘船重新成為城市視覺符號。「當帆船變成會移動的廣告牌,連本地居民都會開始關注它背後的故事。」 鄧添穩更想傳遞的是香港精神。他將漁民面對風浪的韌性和智慧,與獅子山精神掛鉤。
被問及會否複製多幾艘鴨靈號的時候,,鄧添穩堅持做好一艘船再談第二艘。
想了解更多關於鴨靈號的故事,歡迎收聽本期企業藍圖。
【關於 #企業藍圖】
《企業藍圖》為新城財經台《104投資總部》環節,節目逢星期日晚上11:30-12:00播出。《企業藍圖》主要訪問上市公司管理層,透過訪問深入不同行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盈利模式、營銷策略以及未來發展部署。除了上市公司外,節目亦會訪問初創企業以及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