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互聯互通正式踏入第二個十年。在這個歷史性時刻,不少業界的重量級人物紛紛發表相關言論,而筆者也來湊個熱鬧,對互聯互通這個劃時代的機制作出回顧和展望。
首先回顧一下互聯互通的歷史。互聯互通始於2014年。當年4月,我們熟悉的滬港通隨著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開展滬港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正式實施。同年11月,滬港通下的股票開始交易。至此,香港和內地股市實現了南北相通,也標誌著「互聯互通時代」正式開始。
互聯互通發展一日千里。十年間,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以及將ETF納入互聯互通等先後實施,除了令兩地互聯互通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外,也極大地促進了兩地市場的融合和發展。以滬、深港通為例,目前納入滬港通、深港通的港股數目已超過550隻。成交額方面,2024年前3季度港股通南向日均成交額達到383億港元,佔同期港股總成交額約17%(2015年為1.6%),港股通對香港股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境內投資者的參與一方面為港股市場注入動力,同時港股通也使境內投資者的投資選擇更多元化,真正的達到雙贏的目標。
繼往開來,互聯互通第一個十年成績斐然,是時候想想下一個十年應何去何從。筆者認為下一步應該探索新股通的可能性以及於南向通引入雙櫃檯模式。
先說新股通,在兩地資本市場已通過滬、深港通實現股票二級市場互聯互通的情況下,一級市場的互聯互通自然是下一個目標。倘若實施新股通,將可以打通兩地的一級市場,使境內投資者可以參與香港新股的定價過程,預計短期內會為香港新股市場帶來即時的刺激作用。長遠來說,新股通可以進一步拓寬香港新股投資者的基礎,並且有助吸引更多中概股以及其他海外企業來港上市,強化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與國際接軌融資平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