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界,追求回報與創造社會價值常被視為「魚與熊掌」,但英國Bridges Fund Management(下稱Bridges)用二十年時間證明:兩者可以並行不悖。這家由Michele Giddens與其團隊於2002年創立的影響力投資先鋒,最初僅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催化資本起步,如今已管理逾20億英鎊資產,每年增長達雙位數,更直接改善數十萬人的生活。其投資案例包括協助 20 萬戶家庭降低能源開支的 AgilityEco,以及推動職場多元化的 Talking Talent,皆展現出財務與社會效益兼得的可能性。
成功關鍵:政府催化資本及市場化運作
Bridges的突破始於其首支基金——根據英國財政部社會投資工作小組的建議,成立一支專注弱勢社區的基金,基金初始規模為4,000萬英鎊,其中1,000萬英鎊來自英國政府的催化資本。這種「公私協作」模式,正是香港可借鏡之處。香港擁有豐沛的私人資本與成熟的金融體系,但在基層住屋、老齡化等社會議題上,仍亟需創新的解決方法。若政府能仿效英國,以少量公共資金為基石投資人,降低私人投資風險,將有望加速本地影響力投資生態的成型與擴展。
「光譜思維」:分層解決社會問題
Bridges另一啟示在於其「資本光譜」策略:對具市場潛力的項目追求財務回報;對於需更大耐心、更高風險承受能力、或市場機制難以覆蓋的領域,則透過慈善機構介入運作。這種靈活配置資本的方式,值得香港借鑑。以扶貧或殘疾人士就業等議題為例,可考慮結合社企孵化器與私募基金,形成「軟硬資本」的接力支持體系,既提供初期耐心資本,也為可持續擴展鋪路。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發展影響力投資的先天優勢。Bridges的故事提醒我們:與其糾結「回報或公益」的二元選擇,不如思考如何設計兼顧兩者的投資工具。當金融創新與社會需求相遇,資本才能真正成為改變的橋樑。
李鸝 CFA聯盟

Social Impact Partners執行董事。李鸝自2008年起就在慈善事業、創業管理領域和影響力投資擁有豐富的經驗。她目前擔任Social Impact Partners的執行董事。李鸝之前曾擔任不同慈善機構和社會企業的行政總裁和董事。在參與社會影響力領域之前,她曾在製造和零售業擔任管理和營銷角色。李鸝的專業知識不僅限於她的職業經驗,她還作為委員會/董事會成員、評審和導師,為專注於社會創新、商業和青年發展的組織和計劃作出貢獻。
關於「CFA聯盟」
「CFA聯盟」是由《CFA 指揮室》過往逾十年以來的節目嘉賓組成。《CFA 指揮室》是由香港特許金融分析師學會(CFA Society Hong Kong)與新城財經台共同策劃的投資者教育計劃,通過訪問金融業及商界的專業人士,提升大眾對業界和各類投資的認識。
*作者的言論純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內容只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並非投資意見,亦非對任何產品或服務的建議、認許或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