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舉一例,持有某物業市值400萬元,5年後升至420萬元,表面上賺了20萬元,但若從物價指數考慮可能跑輸,例如:那5年的通脹不少,而該物業並不優質,無法跑贏通脹;之前的400萬元能養一個小朋友,現時已升至500萬元才能養一個小朋友。
我們要改變思維,從財富角度,又或從生活多度,即說這些財富、該筆資金能養活我們多久,從現金以外的角度去評估資產,分析投資項目;若從購買力的角度評估,實質上該物業是蝕了錢。而單憑這概念,已明白坊間單純地將現時樓價與97年高價相比,根本是不適合。
又舉一例,持有某物業市值400萬元,5年後升至420萬元,表面上賺了20萬元,但若從物價指數考慮可能跑輸,例如:那5年的通脹不少,而該物業並不優質,無法跑贏通脹;之前的400萬元能養一個小朋友,現時已升至500萬元才能養一個小朋友。
我們要改變思維,從財富角度,又或從生活多度,即說這些財富、該筆資金能養活我們多久,從現金以外的角度去評估資產,分析投資項目;若從購買力的角度評估,實質上該物業是蝕了錢。而單憑這概念,已明白坊間單純地將現時樓價與97年高價相比,根本是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