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過了一半,市場整體行走的路徑跟年初的預期雖然並不盡同,但結果仍是一樣。美股持續有表現,雖不是雄冠全球巿場,但好歹也創了新高,讓一眾的「die hard粉絲」有所收穫,朋友都紛紛高興請客,分享自己好眼光的時刻。有朋友訴說他在4月初那星期的心路歷程,眼看在「對等關稅」政策出台後,自家財富跟隨著市場下跌而回落。當下確實難受,他苦笑說,當時唯一上升就只有 correlation (相關系數)了。當時,就連曾具避險功能的美債也同時下跌,讓人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好的是政策被及時作出修定,投資者的信心才逐步被挽回來,造就了後面的一波漲幅。筆者心想,如果有一個剛成立基金,訂於4月7日當天起開始投資,而且,基金是一個跟踪指數的基金,投資首天就已經按照指數成份股的比例買至滿倉且沒半點的遲疑的話,這基金就真的可以說是生得逢時了 ! 筆者細心翻查紀錄,原來真的有這一支基金在今年4月7日誕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也去找找看!
市場的脈搏
如今世界,分析的方法也隨著數據獲得的方法而改變難在筆者讀統計的年代,獲得數據的成本高,而且絕大部份的數據都是標準格式化 (Structured data),在數據量不足的情況下,更會用上 Non-parametric的分析方法。筆者對此科甚為著迷,除了當年的教授教得好之外,它那種不按傳統的分析方法叫人嘖嘖稱奇 (貼地的說法就是 : “咁樣都得呀?!”) 其實以前有不少的藥物有效研究也是以此得以找出結論的 ! 不過,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上產生出的數據量驚人,據估計,全球每年產生數據量已從2018年的33ZB 增長到2025年的175ZB。(如果以blu-ray碟去儲存 175ZB的數據,將這些blu-ray碟疊起來,可以到達月球了!) 。從此,我們就不患數據不足,只患如何有效收集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