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佛系股評

產能過剩從何說起?

先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點名「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電池)出現生產能力過剩在損害美國利益;後有德國媒體《新蘇黎世報》評論抱怨中國產能過剩,是為虛偽、短視;再有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警告中國廉價產品出口過剩威脅全球經濟;上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聯名關注中國產能過剩情況,並計劃採取反制措施。這群歐美「正義聯盟」齊聲警示內地產能過剩對中國以至全球經濟都有害。這是西方國家善意提醒?

   
  

命懸一線的美國市場 不斷收窄的平衡木

水深,是經濟榮景已進入深水區。顧名思義,深水區是指相對於淺水區較深的水域,用作比喻危險性較大、難度較高的領域。私人市場貸款需求急降,銀行放貸謹慎程度急升,無論是房貸、企業貸、消費貸、車貸市場的拖欠及違約率創十年高峰,過去兩年靠政府開支實現的高增長無以為繼。

   
  

亞洲貨幣戰開打?日央行有苦自己知!

清明以來,美、日、台三地股市齊齊變臉。過去幾個月,由AI半導體題材帶動的股市新高,逐漸被通脹升溫、加息預期、滯脹風險等消息覆蓋。其中,以日、台兩地更為明顯。日經指數突破四萬點、台灣加權指數突破兩萬點,兩地股市自2022年底以來升幅超過六成。

   
  

揭破美聯儲西洋鏡 減息成全球大騙局

經濟暢旺、勞動市場趨緊、物價、樓價、股價、金價、虛幣價同處癲峰,但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國家央行,竟然都相信減息已在眉睫。果然,把謊言說一百次、讓一百個人複述,再荒謬都有人相信。過去兩年,一次又一次減息假動作,騙得瑞士、加拿大、巴西等都提早減息。

   
  

執定唔執?商家市民永恒的經濟衝突

近日面書有一個「執笠關注組」揭起罵戰,一方認為本港店舖執笠結業大增,係因為業主唔肯減租,隨即引起一位業主反擊,半吐苦水認為加租是經營租務成本上升、丟吉是商業決定,更說過去物業租值上升也帶動了一般打工仔加薪。這位業主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被AI「重裝甲化」的美股市場

四年一度的2月29日,作為閏日,今日應該算係多餘的一天,抑或是彌補缺陷的一天呢?在股市,人性會被無限放大,貪婪和恐懼會在一段時間中成為主流氛圍,把投資者的理性完全掩埋。除了2024年,倒推百年歷史,有沒有哪個閏年是對股市有重大影響呢?

   
  

美股的無限憧憬與「現實世界」的水深火熱

在第四季吵嚷著減息、重啟寬鬆,美元轉弱;在第一季減息希望落空,美元重現強勢,然後就發生一個小型的金融動蕩。已被解決的地區性銀行危機,忽然重臨,踏入2024年股價急跌六成,更被穆迪下調信用評級至垃圾級別。然後,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又現身安撫市場『乜事都冇』。

   
  

「狼來了」的救市措施 不堪擠壓的市場信心

由外媒報導的救市傳聞,再一次「只聞樓梯響」,二萬億的平準基金未有出現,中港股唯有繼續在低位浮沉。狼來了的大話也不過三次,外媒的不實傳聞已經第幾次了呢?不過,市場唔係完全無利好消息。任何補充庫存的行為都可能會刺激到中國在大周期通縮中出現小周期的經濟擴張。

   
  

平準基金萬億灌溉 國家隊再引爆中特股?

香港作為中央政府點名支持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股市表現竟然連累韓國,更被國際版大肆抹黑,國家顏面何在?而且,韓國是中國的重要晶片供應端之一,累韓國長者慘輸身家、搞到南韓政府要費神處理「由香港輸出的雷曼事件」,會否影響中韓友好、影響到未來國家的晶片談判?

   
  

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前世今生

香港是否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呢?用IPO集資額、股市表現、成交額、走資量來衡量,香港的金融地位似乎真是岌岌可危;若以上市公司股數、外資在港經營數量等來衡量,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又好似依然健在。即使香港地位依然,若動態趨勢不改,我們也肯定是向著遺址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