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近年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的熱潮,遠的不說,最近就有一家在港上市的法國企業的私有化議案獲得通過。究竟上市公司大股東為何選擇私有化?
香港股市近年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的熱潮,遠的不說,最近就有一家在港上市的法國企業的私有化議案獲得通過。究竟上市公司大股東為何選擇私有化?
今年首月的按揭數字表現不俗,根據經絡按揭轉介研究部及土地註冊處最新資料顯示,1月份的現樓按揭宗數為4,201宗,較去年12月份的4,164宗增加37宗或0.9%,連升2個月,並創5個月新高,比去年同期的4,106宗增加95宗(2.3%)。
香港金融業過去幾年面臨供過於求的挑戰,券商和資產管理公司之間競爭激烈,金融產品重疊,投資者轉投外地市場。作為一位擁有14年投行及資產管理經驗的AI科技園孵化公司創辦人, 筆者認為唯有依靠創新科技,提升服務質素、產品獨特性及客戶覆蓋能力,才能在競爭中突圍。
筆者在1月14日新城財經台的《楝股問盤》節目中提及到部署藥明生物(2269 HK)長倉的想法,股價自此之後暫時累積若25%升幅。公司基本面雖然仍然進入復甦階段,但短期股價進入了超買區。筆者會在今晚美國公布就業數據前進行減倉,同時間亦密切留意中美關係的發展。
觀察過去十天的一些現象,例如中美關稅博弈、國內消費市道,以至於股市表現,以有危有機來形容不為過。似乎一面倒地看淡沒有太大必要,要把握機會則要熟悉趨勢發展的脈絡。不妨由電影消費市道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