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EV)普及,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個板塊天花板很⾼,放眼全球,未來七年預料仍有數以倍計的成長空間,但電動⾞未⾒得是個投資天堂,主要是競爭格局趨於激烈,有可能形成⼀片紅海。電動⾞產業要實現量產以及賺錢,相當困難,過去出現過⼤量EV新星,能夠克服種種難關的屈指可數。相對⽽⾔,特斯拉與比亞迪(01211)在業內成功奠定龍頭地位,但估值⼜不便宜。
百年老店(120 年)福特已經在EV⾝上投入120億美元,預計2023全年有關業務將帶來45億美元⾚字,公司發展電動⾞業務搞得傷痕纍纍。福特表⽰,雖然北美消費者有興趣買,卻不願意付出⾼過傳統汽⾞的價格。EV 賣⼀部、蝕⼀部。CEO行政總裁Jim Farley亦無奈要減慢發展速度,押後部分投資計劃,包括電池廠等,轉為擴⼤其他業務,例如混能汽⾞。福特CFO估計要從第⼀代EV 產品賺錢基本無望,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第⼆代與第三代產品,靠經驗累積降低成本,獲利能⼒也許可以提升。
美國估計⼤約有千多間EV初創公司。供過於求令資本市場迅速對EV新創失卻憧憬。Fisker、Lucid 以及Nikola 等比較有名氣的公司,股價紛紛⼤跌,剩下⾼位的⼗分⼀或者甚⾄更少。更差的還有已經宣布破產的Lordstown Motors、Proterra 及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ELMS)。
背後有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Public Investment Fund )為強勁後盾的Lucid,上季度繼續輸錢,⽽且愈輸愈多。CEO Peter Rawlinson先前最⼤的困擾,來⾃部件短缺及零件質素等⽣產問題,近期變成訂單不⾜。Lucid 被視為特斯拉Model S強勁對⼿,特斯拉減價,市場競爭激烈,收入下跌,Rawlinson 唯有削減產量,⼜降價迎戰,⽽且⼀減再減。
研發電動貨⾞,去年因為電池故障發出過業務危殆警告的Nikola,要通過裁員以及出售、結束電池業務節省開⽀,挽回投資者信⼼。上任CEO Michael Lohscheller亦突然因「家⼈健康」問題⽽急急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