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於上周宣布對多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地區推出「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的政策,藉通過關稅的調整,讓美國在出入口貿易逆差上,有望回順,實現總統在競選中的承諾「讓美國再強大起來!」這個政策的核心邏輯在於:他們認為,在這樣的關稅安排下,外地生產商在海外生產貨品後,會發現產品在美國市場中再沒有競爭力,他們因而可能選擇把生產基地遷移到美國去避免關稅。這舉動將有利美國的就業和經濟發展。同時,若貿易往來的國家/地區願意以購買更多美國出口貨品來減少貿易逆差的話,當貿易逆差回順後,美國政府亦會因而減少此貿易 「伙伴」的關稅,從而可以壯大美國出口與經濟。
如意算盤
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響? 現在還沒有明確答案。但市場的即時反應就相當不友善。標準普爾500指數兩天大跌超過10%,市值蒸發約4萬億美元,亞洲及歐洲其他市場亦不能幸免於難,短時間避險的情緒充斥市場。因為,市場擔心,有關政策在未為美國帶來經濟繁榮之前,會先把美國拉進滯脹 (Stagflation)的境況中,並影響全球經濟,已經有券商率先將2025年全球經濟可能出現衰退的機率調升至60%。
如何有效評估整體政策的成效確實不易,我們不妨先從最基本的方向去入手。如果上周向各國各地宣佈收取的關稅全落實的話,美國對所有貿易「伙伴」的關稅平均稅率就會達到接近20%。上次達到這個關稅水平已經是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大蕭條之前的事。怪不得有分析師問道,這一系列的操作,會否又將我們帶回經濟大蕭條的深淵中呢 ?! 有經濟師計算,如果這水平的關稅持續實施的話,美國2025年的經濟增長會從最初估計的2.8%下降到0.1%,影響威力驚人。所以筆者一直都認為,超高關稅措施只是一種迫使貿易“伙伴”不得不跟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工具。因為,強行徵收高關稅對非常依賴出口的國/地區是絕對有效令對方折服的方法,君不見越南已率先表示對美關稅降低到零,爭取和美方合作。因此,高關稅這種雙方同時受損的方法並不可能是最終的結局 !

從上圖不難看到,美國上周宣佈收取的關稅比率,跟不同地區的貿易逆差息息相關,提高關稅的意圖明顯。例如,越南這次被徵收的關稅比率為46%,在各個地區中排名第三,亦反映她在貿易逆差的順序。因此,高關稅是一種手段以圖改變現況。